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-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吗-中国男人为什么配不上中国女人

中国男士是否真的难以匹配中国女性的标准?为何有人认为中国男士不够匹配中国女性?

大约一年前,此议题曾引发热议。当时一篇热文指出:“在上海街头,女性群体显然比男性更具气质……如今男性要么显得猥琐,要么畏缩不前,鲜有令人赏心悦目者,而女性普遍优雅大方。女性外貌紧跟国际潮流,相比之下,男性不注重健身,年轻时就啤酒肚,仪态欠佳,即使穿着讲究也难显气质,更有秃顶、满脸痘痘者……”。文章还提到外国男性注重健身、时尚打扮、绅士风度,并得出结论:“中国男性难以匹配中国女性”。

无论男性是否愿意承认,这一现象确实揭示了社会的某些普遍态度:女性普遍更注重自我装扮。因此,常听到这样的言论,中国男性油脂满面、体型臃肿、衣着朴拙,似乎与那些时尚亮丽、精心打扮、身材曼妙的女性显得“格格不入”。

然而深入这一问题,易陷入误区:个人价值如何评价?正如上文所述,外貌、体型、装扮固为人的自然价值,但作为社会成员,讨论“匹配”时不权衡社会价值,显然缺乏科学性。

事实上,我始终觉得“中国男性不如女性”是个错误的论断。在十四亿人口中,难道不应对“婚配价值”进行细分吗?毕竟,也有优质男性,他们教育良好、外表出众、经济稳定,且不沾染大男子主义。我也能领会持此观点者的意图,或许他们认为“同等阶层的男性不足以与女性相匹配”。

男性有层次之分,女性亦然。然而,三等男子相较于三等女子或许略显逊色,一等男人才堪称与三等女子相匹配。或许这正是“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”观念的根源。实则,所谓的“配得上”与“配不上”实为伪命题。正如奶茶选择刘强东,并未感到委屈。女性同胞探讨觉得有多少男性配得上自己,确有讨论的价值。

那么,如何评价男女价值的高低?是否只需男性与女性价值相当即可?

今日一则新闻引人瞩目:苏格兰一名失业电工,假扮莱斯特城主帅拉捏利,竟在短短一周内吸引了26位女性。同一张脸庞,相同的不再年轻的面容,仅凭变换身份,便使得平均每日有三四位女性倾心相随。这一事例极具说服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并非国内案例,其中的女性并非只青睐身强体壮的男子。

这位老者最后给出的解释颇具道理:“我从未欺骗她们,毕竟我并未自称拉捏利,她们却误以为然。我只是未加澄清而已。”这恰恰映射出,同一躯壳之下,社会价值的差异具有多么关键的影响。

欲深入探究男女匹配中的价值观念,不得不提及恩格斯经典之作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。恩格斯以母系氏族为起点,阐述女性当时地位较高的原因:原始时期,男性狩猎、女性采集,动物智慧高于植物,导致男性狩猎成果不稳定,女性采集则提供稳定食物来源。男子若空手而归,仰赖女性生活,女性地位自然提升。但随着人类进入农耕文明,男性体力优势显现,农业文明中重男轻女观念由此而来,因男性成为主要劳动力,创造更多价值,掌握更多生产资料,人类社会亦由母系转向父系,男性成为社会主导。

无论男女权力争论如何激烈,共识之一是:女性地位虽较封建时代有所提升,但社会依旧男性主导。在此背景下,评判男性常以社会价值为重,而女性则易被其自然价值所衡量。恋爱婚姻中,男性理想中的女性往往是貌美、胸丰、腿长,甚至温柔贤淑也属自然价值。女性对男性的要求,如事业心、职业前景等,均为社会价值。值得注意的是,追求“小鲜肉”、“腹肌男”的女性群体,多与经济独立的女性重叠,她们更看重男性的自然属性。然而,这类女性并非主流,许多县城、农村女性仍希望通过婚姻改变命运,男方提供的住房成为关键条件之一。

我所说的究竟意味着什么呢?在当下社会环境中,男性的社会价值往往被置于其自然价值之上,导致他们忽视外貌修饰。而在男权社会语境下,女性则面临相反的要求,青春貌美者获得赞誉,而女学霸、职场女强人、女博士却常遭遇不公歧视。因此,“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”实为伪命题,此论忽略了社会属性价值,仅着眼于自然属性的匹配。

张艺谋执导《山楂树之恋》时曾言,昔日美女多嫁英俊少年,如今却倾向年长二十载的成功人士,基因中和令美女稀缺。昔日贫困时代,自然价值至上;如今,美女嫁于“成功男人”,实为社会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权衡,如市场交易,公平置换,何来匹配与否?

需强调的是,我所阐述的仅是社会现象,并非个人见解。请田园女权的朋友们笔下留情。社会对女性的评价往往偏重于自然属性而非社会贡献,这显然有失公允。毕竟,我们已远离了体力劳动和战争年代,无需过分强调男性体力。但在现代,女性博士和职场精英被污名化,女性价值被简化为生育和家务,这是极不公正的。为了避免极端女权人士的误解,我必须澄清这一点,女权话题敏感,令人忌惮。

这也揭示了社会现象之一:女性在择偶时更倾向于“上迁婚”,即寻找社会价值高于自身的男性。在父权体系中,女性提升阶层的途径有限,婚姻往往成了她们主要的晋升手段。尽管现代工作中的女性并不比男性处于劣势,但隐性的性别歧视依然普遍存在,尤其是在晋升通道的狭窄上体现明显。政界和商界的女性精英比例便能直观地说明这一点。

因此,现代社会普遍出现了女性“上迁婚”现象,她们通过选择社会价值较高的异性以实现阶层提升。这一现象导致了“剩男”与“剩女”问题的产生。观察图表可见,底层男性因无法满足女性对高社会价值的需求而被淘汰,尤其在性别比例失衡的背景下,贫困农民群体成为了主要受害者,“光棍村”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,也成为拐卖女性的犯罪温床。同理,若将“剩男”以上的男性群体上移,理论上女性将面临高价值男性短缺的问题,导致部分女性无法找到匹配的对象。显然,“剩女”并非找不到配偶,而是难以找到满足其高标准的伴侣,尤其是高价值女性,对配偶的要求更高,匹配难度相应增大。

在普遍存在的“上迁婚”文化中,婚姻市场呈现出底层男性的激烈角逐与上层女性的竞争态势。底层男性中,缺乏竞争力的个体被淘汰,成为婚姻市场的牺牲品,如购买越南新娘等现象即源于此。但这并不等同于女性地位的提升。上层女性的竞争体现在自然价值上,因此她们对身材和外貌的要求远甚于男性,不惜投入大量资源。简言之,在父权社会,婚姻是女性自然价值与男性社会价值的交易。由于国家对女性生育成本的补偿不足,主要依赖家庭,即男性,故男性需有额外收入作为补偿。

诚然,如前所述,众多女性已置身社会顶层,她们不再依赖男性的地位与财产,便能享受优渥生活。于是,她们对男性的评价标准,自然地从社会价值转变为自然价值,如“小鲜肉”“六块腹肌”等标签因而流行。这导致“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”的观念传播。在男性还未认识到自身自然价值之时,这种评价偏差实属常态。补充一点,我所了解的最高阶层女性,如上市公司女高管、女基金经理,她们豪车相伴,北京多套房产,生活极其滋润,她们已无需男性配偶,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自然价值的配偶。

1. 我们可以观察一个典型的极端男权社会——印度为例。在印度,嫁女成为家庭的一项巨额负担,据往年数据显示,普通农民家庭嫁女至少需2至4万美元嫁妆。嫁妆的多寡决定女性在夫家的地位,成为她们在畸形男权社会中唯一的上升通道。2. 高额嫁妆是女性之间竞争的结果。若嫁妆不足,印度男性甚至可能残害妻子。据统计,每年约有9000名妇女因嫁妆问题丧命,更多人致残或留下永久伤害。自21世纪以来,嫁妆命案发案率每年增长4.4%。3. 在印度,“祝你生个女儿”被视为一句诅咒。女儿意味着家庭负债累累,因此农村溺死女婴现象严重。

在中国这个轻度男权社会,与印度极端男权形成鲜明对比,女性并未完全依赖于男性,巨额嫁妆现象并不普遍。相反,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巨额彩礼。我国并非极端男权,男女比例失衡下,底层女性竞争相对缓和。底层“剩男”尚存追求,而印度最贫困阶层基本自暴自弃。感谢土改破四旧,砸碎封建土壤。若非土改,中国或成印度翻版,女性权益及一夫一妻制均难以实现。印度农村封建气息浓厚,视女性为物品。我国特殊时期虽有“矫枉过正”,但铲除封建大山功不可没。六十年代,我国大学男女比例均衡,东亚三国中,中国妇女就业率最高,与日本韩国相比,可见“夫为妻纲”传统观念之影响。

陈述了诸多赤裸裸、血淋淋的现实,文章若止于此似乎略显残缺。不妨再添些许令人向往的美好篇章,以充实全文。

在男女婚恋中,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爱情的元素。仅将“匹配与否”作为评价标准,却忽略了爱情在婚姻中的核心地位,从而将男女关系简化为物质化的判断。爱情之所以发生,心理学称之为“拼图效应”,诗意地说,便是那唯一能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。此中,自然与社会价值非决定要素,而是双方性格与脑内多巴胺的奇妙交融,成就了伟大的爱情。

现实中,众多男女跳过“爱情”阶段,径直拥抱“亲情”。虽然将婚姻建立在爱情之上理想化,但爱情的力量无处不在,深刻左右我们的选择。至于“爱上”的人是否“匹配”你,评判标准复杂,涉及多巴胺与神经电流。如幽默、身材、生活习惯在恋爱中的权重,因人而异。

心理学中,“无条件的爱”理念指的是,即便对方不美、不富、不迷人也无魅力,我仍深爱着Ta。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视其为心灵深处的触动,它能熔化心中冰封的角落。这种爱,是对 Ta 本质的坚守,只因 Ta 是 Ta 而爱。(Davenport,2013)

关于爱情的形成机理,心理学家与生物学家在众多理论前沿各抒己见。正如我在探讨同情心的文章所述,人类拥有诸多超越金钱、阶级、社会、种族、国家的美好情感。这些情感不仅激励个人奋斗,更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。

本文由 未来情感咨询 原创发布。

发布者: 未来情感咨询网

本网站所有文章禁止采集转载,否则以侵权处理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welaiit.com/16216.html

(0)
未来情感咨询网的头像未来情感咨询网
上一篇 2024 年 8 月 9 日 10:22
下一篇 2024 年 8 月 9 日 11:02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